近年来,大学课堂里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教师”,“圈粉”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网红课”。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教师,这些教师的真实身份,或是谋划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落实最前列的党政干部,或是把国资企业最新发展成果带入课堂的国企领导,或是创业界成功人士,等等。
其实,不单单是身份的别样,更多体现出来的还有他们讲授题目的“高大上”、现场氛围的“接地气”。他们讲出了真情实感,走进了学生心田,编织出一条紧密联系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纽带。
多元化的教师资源供给,实现了师资力量广开门,给传统的大学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使授课内容、教学及评价方式创新开启了一扇新窗,这是“变”之集中体现。由于这些课程多具有榜样示范性、交流平等性、方式灵活性等特点,可充分挖掘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育人要素,推动育人工作从“专人”向“人人”转变,因此令许多大学生开眼看世界,对其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也提升显著。同时,这些课堂注重把握好正确政治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持理论尺度和实践向度相统一这些“不变”。如此看来,这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能够“圈粉”的秘诀所在。
当然,走向大学三尺讲台,身份角色转变为高校教师,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面对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需要以独特的知识、阅历和优势直面现实,起到引路人作用,发挥好引导性的理念传递和价值引领。针对思维活跃的时代英才,需要以充分的交流探讨、深层次的心灵互动方式,找准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重视智慧博弈和共识达成。可以讲,能做到如此程度,绝非一日之功,而需要做好认真备课,厚植理论基本功,通过大量研读原著、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以掌握第一手资料来备“授课内容”,还需要了解特定时空下“第一现场”的思想状况、共性问题、一致期许去备“讲授对象”,再配以生动的语言、走心的表达、严密的论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样才能真正打造“不一样的课堂”,做到既好吃又有营养,让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担责任、提精神。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前提就是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增加优质教育供给的种类,扩大优质教育的针对性。而今,国家层面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与高校对接,推动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各种制度文件的确立,为保持该项教育实践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这些“不一样的教师”持续“圈粉”提供了常态化保障。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展阶段和任务、工作对象和条件、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增强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坚定好中国自信,亟须我们有效应对。基于此,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须多方用力,挖掘更多元的教师资源,有效建立起党政、企业、军民、高校等多系统共享互通的机制与通道,由此方可赋能学生获取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打造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的高地,达到铸魂育人之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