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团活动 > 团学工作 > 正文

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宝宝.....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0日 作者: 访问量:
"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娃娃。"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它们指的是四位心理学界的大咖所做的实验:

巴甫洛夫通过狗进食的摇铃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通过猫开笼取食实验提出了试误说,

斯金纳通过小白鼠的迷箱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而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想要一目了然,那么我们接下来看表格 ↓ ↓ ↓

一、行为主义的经典四大实验


巴普洛夫的狗 经典条件反射 获得、消退、泛化、分化
桑代克的猫 尝试——错误说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斯金纳的小白鼠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强化、惩罚、消退、程序教学
班杜拉的宝宝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参与性学习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有关于以上内容,可以具体讲讲吗?没问题,我们接着看


二、经典的详细讲解

undefined

巴普洛夫的狗——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解说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

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

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


undefined

桑代克的猫——迷笼实验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斯金纳的小白鼠——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undefined

班杜拉的宝宝——社会学习理论

著名心理学大师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模仿攻击充气波比娃娃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充气波比娃娃的视频。

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

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即实验者批评了他。

之后,将儿童带如了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出来躲在单向玻璃后面。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为,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也学会了对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估。

第二组儿童在进入房间后,攻打充气娃娃的倾向明显地少于第一组的儿童。

由此得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三、致敬一代心理学大师——班杜拉

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1925-2021)去世,享年96岁。能与伟大的心理学家生活在一个时代,是我们的荣幸。先生已逝,思想永存,一路走好。

阿尔伯特·班杜拉,国际心理学大师,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undefined

1、生平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

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

阿尔伯特·班杜拉出生于加拿大的艾伯特省的蒙达,他的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班杜拉从小生长在农业社区,长大后考入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949年毕业后,他转入美国衣阿华大学专攻心理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翌年获博士学位。

后执教于斯坦福大学,1964年晋升教授。

1951 年在美国衣荷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那时,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把临床现象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加以概念化”,提出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实验中进行,以控制决定行为的因素。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由于他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较高的声望;

此后,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1969-1970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

此后一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76-1977年还兼任心理学系主任。

曾任《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实验儿童心理学刊》等20种期刊编委。曾任多种学术职务,并获多种科学奖。

1973年当选个体心理学会主席。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

undefined

2、所获荣誉及奖项

由于班杜拉在心理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公益事务的热忱和成功,他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接受过心理学内外的多种荣誉和奖励:

1969-1970年,受聘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2年,获辜根海姆研究基金奖(the Guggenheim fellowship)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家奖。

1973年,获加州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受聘为斯坦福大学约丹荣誉教授。

1976年,当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77年,获卡特尔奖;被命名为认知理论之父。

1979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80年,获得攻击行为国际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0年,当选美国西部心理学会主席,同年当选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

198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医学部院士。

1991年至1995年,担任儿童发展研究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担任加拿大心理学会授予的名誉主席。

199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杰出贡献桑代克奖。

2001年,获行为治疗发展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2年,获西部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他还经常出席各种咨询委员会、联邦政府机构的各种委员会、美国国会听证会等。

他一生中还获得过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6所大学所授予的荣誉学位。

此外,他还担任了《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等20余种杂志的编辑。

undefined

3、主要作品

《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1965)

《青少年的攻击》(理查德·沃尔特斯合著,1959)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与理查德·沃尔特斯合作合著)

《行为矫正原理》(1969)

《心理学的示范作用:冲突的理论》(1971)

《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

《榜样理论:传统、趋势和争端》(1972)

《社会学习理论》(1971,1977)

《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行为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1976)

《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

《人类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机制》(1982)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1986)

《变革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95)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1997)

undefined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0546-6881318
Copyright 2008-2021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6029174号-1